找到相关内容2008篇,用时10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孔孟的生死观

    曾批评佛教说:“圣贤以生死为本分事,无可惧,故不论死;佛之学为怕死,故只管说不休。(《河南程氏遗书》第一)姑不论佛教是否怕死,儒家不想多谈生死却是事实。   儒家不论生死,本无所谓“生死学。但...探讨孔孟的生死观。   儒家对“死的本身,不作理论性探讨的态度,肇始于孔子,请见以下的对话:     季路问事鬼神。子曰:“未能事人,焉能事鬼?曰:“敢问死?曰:“未知,焉知死?(《论语.先进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20046831.html
  • 《大乘大义章》析略

     慧远立论的出发点是“因缘之,生于实法,所以分“有为“因缘有和“实法有两类,并以“实法作为“因缘法得以形成的依据。从完全的中国传统说,他承认天地“以生生为大,“天地是实,天地“运化...流转诸有的物质元素;佛教以“非身、“无为理想,必须通过不再感受“四大成身来实现。据此判定“四大的功能,就是“不能自造而能造色。不经“自造而能造就“五根和“五尘,当然就是实体了。  罗什...

    杜继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63563784.html
  • 吕澄佛学思想初探

    有人生存在吗?所以声闻乘提倡“不或“无,并即以“不或“无来规定涅槃的特征,这实际上是对人生的一种绝望,是“取消人生,在实践上就是悲观消极,禁欲遁世。对此,吕先生是非常不赞成的。  ...,就不会发生痛苦。  据此,先生强调,“人生不能避开所对的一切而独存,烦恼是“从对他的关系而,因此,人生问题的解决,决不能避开人生面对的现实社会,不能脱离与他人的关系。“人们生活在社会里,应该...

    杜继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21668056.html
  • 试论王梵志诗生死观特点

    以及官府摊派的徭役令底层百姓痛心疾首,惴惴不安,到了避之惟恐不及的程度。厌生之心与日俱增,唯有一死才能释怀:“即苦战死,死即无人征。(二六二)这一切大体如项楚所说:“是人间的剥削和压榨造成了王梵志诗厌生乐死的反常心理。④   梵志诗表现的生死观,多为衣食之忧而嗟悼,为赋税兵役而叹息。现实的诸多烦恼,似乎使之求生不能,于是便高唱死亡之歌。“生不如死似嫌意犹未尽,更演绎出“不如不的生死观:...

    李振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60070327.html
  • 谈生说死

      谈生说死   >   内容提要:“是自然大化的创造,“死亦是自然大化的杰作。古今中外人士及宗教看安乐死。是生还是死,如何,如何死;由生观死,由死观生,生死相安,这是最佳境界的一种生死...人生》、《落叶菩提》等。   前 言   “是自然大化的创造,“死亦是自然大化的杰作。所以,正确的生死态度应该是:人生时,便幸福地活着,度过生命的发育、成熟、衰老各个时期。一旦面对“死,...

    达亮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252180390.html
  • 天台佛学中的逻辑思想偶举

    和在时空中的运运状态。站在“缘起性空的立场上看,这四对范畴即是矛盾的,又是不可分割的。世界的实相乃是即无起又相干;事物即无新造出来的亦无还归本处的。但当时却出现了两种极端思想:一种极端是大乘内部的...生就意味着灭,不灭就意味着。   龙树认为,统一的、丰富的、处于普遍联系之中的世界根本无法用孤立不变、凝固的概念去限定。只要从逻辑上证明“这个概念与客观事实不符,那么作为“之对立面的“灭也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334881699.html
  • 天竺佛教和龙树提婆的大乘中观学

    无相,既不可言说,也不可思议。  在这样由梦幻和语言构成的世界中,唯一能使菩萨修道者达到“心清净的办法,是“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生心;应无所住而起心,即使自己的精神世界绝对不受...后来有被大乘中观派指斥为“恶趣空的,可能就包括《金刚经》这类主张。  《小品般若》对般若空观给予了更系统的理论论述。它认为,现实世界所以是虚假的,是由于“因缘合会、“因缘所。世上没有什么可以离开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10655957.html
  • 生命的心心相印——庄子、禅宗与中国生命转化的哲学

    正是生命的开关。“心心相印,是印证整个生命。“以心传心,也就是生命的感应。所以生命和心是这个讲题的要点,我们可以说生命是客观的存在,而心乃是主观的作用。 首先我们从生命说起,先解剖这个生命。把和命分开。在中国哲学里,这个“,本是生生不已的,它是生化的一种能。易经系辞传所谓:“天地之大德曰天的是一种创生的能,地的是一种赋物以形,使万物生长的能。天地合德,万物就能化生。当天地合德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81959602.html
  • 觉意三昧与四句无生门

    在“破法遍之中对于“不生生、“、“不、“生生之“四句不可说来解说毕竟无,此中的“四句不可说说“无生义是“破法遍的重要内容,本文就这个关联性加以阐明。  论文大纲  第...七觉支的觉意三昧,这是“觉意三昧在修持法上面的一个重要的进展。七觉分被转向般若行法,成为大乘佛法的菩萨所修持的圣道,《大智度论》将之紧密的结合在无无相不可得的般若波罗蜜的空的智慧直观上,成为反观...

    赖贤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33359901.html
  • 《集量论》略解(之四)

    。“由现实等行相的“现也是表现、显现的意思。法尊法师在这句话的后边儿有个括号说明,“即实、德、业等,这就很明白,刚才说的是实,现在就可以说德、业等。  刚才说的是――“从彼义所之识的“彼义...》中说“从彼义所之识是现量,这个“彼义――青、黄、赤、白等,它是实在的(在当时的人眼中是实在的),青、黄、赤、白等既是实在的,又可以使生起认识,认识起就说明了青、黄、赤、白等有行相。实可以有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2053938350.html